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崇高价值追求、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护老;爱心、耐心、细心、恒心、责任心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熟悉常用老年保健、照护技术及机构服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等各类老年服务机构从事保健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型老年保健与健康管理专门人才。
一、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老年护理人才。同时,以老年保健与管理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目标,以老年保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老年保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最新养老知识进展、技术为课程视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养老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以规范化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优质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为先导,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全面提高教研室教学质量和护理人才培养水平。
二、基本思路
养老服务属于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部在全国“安老养老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未来五年每年增加9—10万张社会福利机构集中养老床位的计划,建立一支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老年人服务队伍,使养老服务正规化和优质化。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养老任务非常艰巨,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较为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增长极快的社会养老需求。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属于社会服务领域,在本着有内在关系密切、基础相关的支撑专业,不但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还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能充分利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发展。老年保健与管理符合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远景规划,符合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调整的趋势;更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专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专业建设意义十分明显。
三.建设内容
根据老年保健与管理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传统课程的调整改造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增强学科综合与交叉性、应用性、技术性,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医学科学与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和调整,形成科学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制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时修改老年护理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在新的大纲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
(二)完善教学计划
1. 构建完备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课程内容体系。重新规范教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体现出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最新发展,尤其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
2. 体现以综合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特色。课程除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更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3.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教学安排上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加大实践课课时比例,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 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根据养老保健与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学,以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临床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临床实践,提出问题并形成典型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同时利用换位思考,使学生具备共情力、尊老,护老、爱老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情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案例讨论、任务驱动、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实际中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并持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四)搭建产教融合模式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建立一批融教学、培训、服务、技术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室,提供了充足的教学条件及实训环境,包括多媒体设备及资料、实物及教学物品和老年人能力评估实训室、老年护理模拟示范训练室等。校内实训室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模拟实训室,便于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与区域内乃至外省市的养老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实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五)建立科学的课程考试制度
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学期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质疑答问、平时测试等,学期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平时成绩占40%,学期考试成绩占60%。评价方法遵循多元化原则,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对在研究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